首页 >> 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 行政能力测验 | 时政申论 | 面试 | 专业笔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时政申论
站内搜索:

2015国家公务员申论技巧:议论性文章的论据选择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总裁吧 更新日期:2014-9-2

  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的论点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根本看法,是文章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将成为总论点的有力支撑。申论文章写作题虽然没有文体限制,但一般都会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而议论文最能使文章的观点突出,详细的议论还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此外,申论考试阅卷时间较短,要使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抓住文章观点、明确文章结构,议论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下面为各位考生详细分析在议论性文章写作中论据的选择。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一、基本要求

  1.论据要真实

  真实,就是符合实际,符合生活逻辑。论据确凿可靠,才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才能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论据包含许多要点,例如事实论据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原因、结果、数量等要点,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要点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露出论据虚假的破绽,让自己苦心构建的议论大厦轰然坍塌。

  用寓言作论据也是可行的。寓言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寓意却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能揭示生活中的真理。同样的道理,名着名作中的事例也可选用,但要慎用。注意避免因出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偏差而产生论据失实的情况。

  2.论据要准确

  准确,就是论据要与论点相扣,能证明论点。若与论点无关,再生动的论据,也不能选用。在选择论据时,我们要注意: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论点的需要出发,注意对论据进行灵活剪裁,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

  3.论据要典型

  就是指论据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必然性。在作答申论文章时,考生一定要选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不能是偶然的个别现象。

  典型材料思想容量较大,最能说明问题,也最有意义。它不一定是重大题材,也不一定是完整成型的;它可以通过加工和提炼获得,也可以精选出一个典型论据,将其切成几块,使之为论证相应的分论点服务。

  要做到选材典型,在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时,考生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的名言和事例。“某人说”、“有人说”等不明身份人的言论,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

  4.论据要丰富

  这一条并非强制性要求,一篇议论文,要有说服力,论据就要丰富。单纯的数量上的多并不一定就是丰富,可能只会给人堆砌之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选材,论据才叫丰富。给大家一个简单明了的四字口诀:古今中外。

  5.论据要新颖

  尽量选用新颖的论据,文章才能生动活泼,有吸引力。所谓新颖,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材料,也可以是以前已有但采取了新的观察角度理解的材料。在选择论据时,考生如果能推陈出新,旧材新用,就能写出有亮点的文章。要做到“新”,就要多关心身边事,积累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者从新角度翻用旧材料。

  二、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论据

  考生要善于巧用材料。这里的“巧”,主要是指找准使用材料的角度,并决定材料的轻重、主次、详略和感情色彩。再好的论据,如果使用不当,也不能发挥其表现主题的作用。同一个论据往往有不同的侧面,可说明不同的问题,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找到与中心一致的角度,把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使之密切相关。考生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能根据表达中心论点的需要,把复杂的材料转化成简单的材料,或把简单的材料展开为复杂的材料,把零散的材料组成完整的材料,把与中心有出入的材料改造为与中心完全一致的材料。但要注意,在写作申论文章时,材料的叙述一定要概括简练,力避繁复啰嗦。


国家公务员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班
课程名程 教师 课时 试听 购买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蔡金龙 8 试听 150元
申论(省级以上) 钟君 4 试听 100元
申论(市以下) 钟君 4 试听 100元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辅导方案,点击进入
国家公务员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