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会金融
银行从业资格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专业科目指导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银行从业资格 >> 专业科目指导(银行从业资格)
站内搜索:

2014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点梳理第二章(2)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总裁吧 更新日期:2014-9-18

  金融环境

  1、金融市场

  (1)功能:货币资金融通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功能、经济调节功能、定价功能

  (2)种类

  划分标准分类释义

  按金融工具期限分货币市场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含)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

  资本市场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按交易工具类型分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

  按交易的阶段分发行市场是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供投资者认购投资的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

  流通市场是对已上市金融工具等进行买卖转让的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

  按交割时间划分现货市场是当日成交,当日、次日或隔日等几日内进行交割(一方支付款项、另一方交付金融工具)的市场。

  期货市场是将款项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交割放在成交后的某一约定时间(1个月以上、1年之内)进行的市场。

  按交易场所划分场内交易市场又称有形市场,指有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的金融交易市场(如股票交易所)。

  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市场或无形市场,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交易者通过经纪人或交易商的电话、网络等洽谈成交。

  (3)我国的金融市场

  市场类型时间大事记

  货币市场1984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自同业拆借市场。

  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形成。

  1997年6月依托同业拆借市场的债券回购业务获准开展,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一起构成我国的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1990年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股票市场形成。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同构成债券市场。

  其他市场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目前已形成保险市场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起步,目前已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06年9月在上海成立)。

  1994年4月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

  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

  (4)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影响

  影响类别表现方面

  促进作用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有助于银行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并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来转移风险。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度量提供了参考标准。

  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银行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优质客户。还有助于金融稳定,为银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挑战随着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会不断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金融市场会放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储蓄者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会减少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大量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会减少在银行的贷款,造成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2、金融工具

  (1)概念:金融工具是用来证明融资双方权利义务的条约。

  (2)分类

  划分标准分类释义

  按期限的长短划分短期金融工具期限一般在1年以下(含1年)。(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

  长期金融工具期限一般在1年以上。(股票、企业债券、长期国债)

  按融资方式划分直接融资工具包括政府、企业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公司股票等。

  间接融资工具包括银行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人寿保险单等。

  按投资人所拥有的权利划分债权工具代表是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分为企业债(即公司债)、国债(按偿还期不同分为短、中、长期债券)和金融债(是筹措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三大类。

  股权工具代表是股票,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一经认购,持有者不能以任何理由要求退还股本,只能通过证券市场将股票转让和出售。按股票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划分,股票可分为普通股(股东红利随公司盈利多少而增减,能够参与公司的决策)和优先股(股息与公司盈利状况无关,没有参与公司决策的表决权,公司解散时可优先得到分配的剩余资产);根据上市地点及股票投资者的不同,股票可分为A股(国内投资者,以人民币标明面值、认购和交易)、B股(国内外投资者,2001年2月28日允许国内投资者,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交易)、H股(中国境内注册的公司发行、直接在香港上市的股票)、N股(中国境内注册的公司发行、直接在纽约上市的股票)。

  混合工具可转换公司债券-可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兼具债券和股票的特性。

  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凭证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赶来,由专业的投资机构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投资制度。

  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用于投资和筹资的股票、债券等

  用于支付、便于商品流通的各种票据

  用于保值、投机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3、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组成分类释义

  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操作目标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我国的基础货币包括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三部分。

  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是一般所指的货币供应量)。(M2—M1)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存款准备金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它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按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2004年,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再贷款与再贴现再贷款: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二是为处置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三是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如对地方政府、支农等)。

  再贴现:指金融机构为取得资金,将未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融入资金的成本,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1986年开展再贴现业务)

  利率政策利率分类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民间金融组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扣除通胀因素)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一般调整期为半年)

  短期利率(1年以下含1年)、长期利率

  即期利率、远期利率

  利率政策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调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

  汇率政策汇率分类基本汇率、套算汇率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即期汇率、远期汇率(远期差价分升水、贴水、平价)

  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汇率政策选择相应的汇率制度(最基础、最核心部分)

  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货币篮子

  窗口指导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声望,使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金融机构通报金融形势,说明中央银行意图,劝其采取某些相应措施,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背景知识: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以及相应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可运用的工具主要有税收、政府支出和政府债券,其中政府支出包括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资两部分)。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银行从业资格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