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 行政能力测验 | 时政申论 | 面试 | 专业笔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行政能力测验
站内搜索:

2015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精解(23)
作者:城市网 来源:www.ceoba.com 更新日期:2014-8-9
1.公益广告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广告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媒体多是因为行政命令而制作发布公益广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较差,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公益广告活力不足,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媒体将公益广告作为塑造形象的手段,造成公益广告与社会大众脱节。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


  A.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历程


  B.我国公益广告的不足和局限性


  C.我国公益广告的特点


  D.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方向


  2.“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孟子认为,后人要交结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心灵是可以互通和共鸣的


  B.“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评论发沿用至今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C.“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后人交结古人和古人成为知音


  D.了解古人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3.在学习压倒一切评价体系下,孩子们面临着严重的伙伴关系缺失和游戏缺失。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专家表示,现实给不了的东西在网络中可以轻松获得,然而孩子一旦接触到网络,便会被其深深吸引。如果缺乏自制力和正确引导,孩子就可能沉迷进去而无法自拔。


  文中的“现实给不了的东西”指的是(  )


  A.自我认可                     B.学习压力下的放松


  C.自制力和正确的引导           D.伙伴关系和游戏


  4.目前,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制度的隔离客观上强化了人口的地缘、乡缘、亲缘关系,加剧社会分化,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一些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存在经济利益冲突,极易激发社会矛盾。流动人口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造成儿童监护失责、情感缺失、婚姻不稳定、留守老人和妇女受侵害等问题,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


  A.制度的隔离使流动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会


  B.流动人口的进入会导致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


  C.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D.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分离问题是瓦解城市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


  5.长期以来,我们把加班加点作为员工爱岗敬业的体现。一个同志加班加点工作,超额完成任务,甚至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当然值得肯定,其精神和热情不容自读。我们国家发展快,经济高速增长,与各行各业加班加点“蔚然成风”分不开;说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勤奋努力、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一点都不为过。这应该是加班加点“利”的一面。


  根据以上文段,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对加班加点的看法不包括(  )


  A.加班加点是员工爱岗敬业的体现,应大力提倡


  B.员工加班加点的精神和热情值得肯定


  C.加班加点也可能存在着“弊”的一面


  D.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遍风气

 

 
  1.B。主旨概括题。“但”转折之后论述了公益广告的两个不足。


  2.B。“沿用至今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文中没有说到。


  3.D。词语指代题,就近原则从第一句话“孩子们面临着严重的伙伴关系缺失和游戏缺失”可以看出D。


  4.C。意图判断,文段中说到流动人口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是一个负面信息,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对策性选项C。


  5.A。原文说到“加班加点”的精神和热情值得肯定,但是没有说要大力提倡,最后一句话“这应该是加班加点利的一面。”可以体现应该可能还说有“弊端”。所以C正确。


国家公务员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班
课程名程 教师 课时 试听 购买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蔡金龙 8 试听 150元
申论(省级以上) 钟君 4 试听 100元
申论(市以下) 钟君 4 试听 100元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辅导方案,点击进入
国家公务员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