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D)
A.犯罪 B.一切违法行为 C.犯罪和刑事责任 D.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我国刑法的斗争对象是(C)
A.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B.一切违法行为
C.一切犯罪行为 D.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3.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书”表示的是(B)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对前段的例外
4.下列机关中,(B、C)有权进行司法解释。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5.根据解释的效力分类,刑法的解释分为(C、D)
A.限制解释 B.学理解释 C.司法解释 D.立法解释
6.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D)。
A.论理解释 B.文理解释 c.司法解释 D.立法解释
7.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A、B、D)。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8.“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A)。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当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9.我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是(D)。
A.属地原则
B.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
C.属地原则力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
D.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10.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11.下列人员中,(A、B、D)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A.某工业局局长 B.某武警总队文工团演员
C.某演出公司的演员 D.某部办公厅秘书
12.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A、B、C、D)。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D)。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4.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B、D)。
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的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
15.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
A.危害社会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6.按照(C),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多少
C.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
D.犯罪所直接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17.按照(B),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
B.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
18.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A)。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简单客体 D.复杂客体
19、(C)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A.犯罪对象 B.简单客体 c.同类客体 D.直接客体
20.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A)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的方法
21.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B)。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
C.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22.我国刑法规定,(C)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A.已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
2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属于(C)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A.完全 B.完全无 c.相对无 D.减轻
24.我国刑法规定(B)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D.不满18周岁
2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D)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26.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B、C)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放火罪 D.敲诈勒索罪
27.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B)刑事责任。
A.应当负 B.不负 C.可以负 D.应当减轻
28.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的犯罪中。
A.故意 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 D.既遂
29.没有实际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行为人误以为受到侵害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刑法理论上称为(B)。
A.防卫不适时 B.假想防卫 C.防卫过当 D.故意犯罪
30.故意用言语行动挑逗、刺激对方,诱使对方首先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借机加害对方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C)。
A.防卫过当 B.提前防卫 C.防卫挑拨 D.事后防卫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