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后是留学旺季,近期随着高考录取进程过半,不少在国内升学不理想的考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的高校。但是,近两年不时有名人被曝出“学历门”事件,而“山寨大学”、“野鸡大学”、“学历造假”等词汇,让海归的光环背后多了一层阴影。这导致一些急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担心,要是稍不留神选择了一所“野鸡大学”,花了高昂的学费却获得不被认可的文凭,那就麻烦了。那么,面对良莠不齐的留学市场,市民如何辨别野鸡大学、防止上当受骗呢?日前记者就此展开了一番采访。
现象1
“野鸡”大学招生传单现身广州
近日,广州高三学生小郑告诉记者,前一阵子他在街上收到了一些出国留学的宣传单张,号称不要求任何语言成绩、保证直升名校。结果他上网一查,发现传单中不少海外学校赫然在网友列出的野鸡大学名录里,网友列出的野鸡大学包括美国中央大学、波士顿城市学院、西南州立大学。记者到教育部涉外监管网查看,这几所学校的确不被认可。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在留学市场上,野鸡大学屡禁不止,曾导致不少留学生遭受时间和金钱的双重损失。据国家教育部2010年1月披露,部分中国留学生在某国外大学就读“预科班”,2009年10月,经过一年的语言和专业课学习并通过考试后,未能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却被要求在该大学的远程教育机构注册。在这之后,又有一些留学人员通过国内一些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到该大学就读“预科班”。实际上,此“预科班”项目已在2008年年底停办。
2009年11月,澳大利亚5所私立学校倒闭,1265名中国学生受影响。教育部提醒,对于那些在“教育出口”的背景下,主要为招收其他国家留学生而设立,虽经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或注册,但办学时间较短、稳定性还存在比较大风险的学校,务必慎之又慎,最好不要选择。
现象2
“野鸡”大学利用4类障眼法宣传
据广州新东方前途出国美国部经理谭惠清介绍,“野鸡大学”使用的障眼法主要有4种:
一是取个响亮的名字,沾点名校的光。“野鸡大学”对取名字可谓煞费苦心。在中国招生的“野鸡大学”,不管大小,一律称大学,而且往往一听来头不小,比如“美国世纪大学”、“美国国立大学”、“史坦福国际大学”等,当学生和家长在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一看到“国立”、“中央”或和名校沾边的字眼时,就会有这些学校差也差不了哪里去的心态。
二是以国际认证作为一块金字招牌。“我们颁发的学位是得到国际认证的。”这是“野鸡大学”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信誓旦旦学历文凭国际承认,有200多个国家认可,拿到哪里都适用。并且很多“野鸡大学”却会把文凭和认证文件放在醒目位置,以证明自己获得了所谓的“国际认证”。据悉,有的国家既然可以自由开办大学,当然也可以自行设立认证机构。一些大学在开办的同时也成立了认证机构,名头都很吓人,如“国际大专院校联盟”等,自己承认自己。
三是网络障眼法。 通过网站也可以看出“野鸡大学”的蛛丝马迹。这些学校网址的结尾大多是“.com”或“.org”,而不是“.edu”,学校工作人员用的电子邮箱通常也并不以“.edu”结尾,而是使用免费邮箱的地址。但切勿仅仅看网址是否是edu来判断大学资质,还是应该以中国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公布的国家留学清单为准。
四是宣称毕业后可直接拿绿卡。“野鸡大学”的宣传资料上经常会出现直接拿绿卡的字眼,这个宣传是最危险的,有部分学生本来留学就是为了拿绿卡,某些国家会将一些特定专业列为短缺专业,有些学校就会标榜专攻短缺专业,完成后直接绿卡。省钱省时间谁不心动?准留学生们应该擦亮眼睛,多与留学行业专家进行交流,或参加一些教育展,近距离与正规大学、名牌大学直接交流。
原因
国外有“野鸡”大学生存空间
为何留学市场“野鸡大学”、留学陷阱时有发生呢?谭惠清表示,一方面是国外制度与开放性教育给予“野鸡大学”生存空间。在美国,你只需要半小时在网上注册一下就能成立一间“学校”。外国的自由制度令这些“野鸡大学”的成立存在了可能,同时这些机构也会走法律的漏洞。打个比方说,在美国成立个学校,然后在别的地方认证学历。最主要的还是外国教育部大多不会认证学校的学历,政府只监管学校的规范性。这使得一个“野鸡大学”它本身是合法的,但所颁发的学历是一文不值。
同时,国外的教育大多比较开放,没有硬性规定学校一定要在校授课,允许学校网络课程和函授,所以这些“野鸡大学”连教学楼都不需要,一个办公室几台电脑就可以运作了。另一方面是中国每年都要输送大批的留学生,让不少不正规的中介盯上了这个市场,造成了留学市场的混乱,特别是有些学生家长在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
据广州和中留学部主管罗仁艳介绍,上“野鸡大学”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知情受骗的,这很有可能是被一些不正规的留学中介欺骗;而另一种则是明知“野鸡大学”在骗人,心甘情愿去受骗的。“有些人为了一些现实目的,不得不去拿一个文凭回来。在国内,考个正规学位还是相对比较难,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只要交学费,有的上学9个月就能拿到硕士学位。”业内人士张先生说,正规的留学中介都不会提供这种中介服务,因为这要冒着失去中介资质的风险,“不划算”。